🪦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1Q84》
00 分钟
2023-5-7
2023-6-23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roperty
Jun 23, 2023 11:48 AM
✍🏻
读书周读的最后一本村上春树的书《1Q84》,实话说,很多地方我也没太弄懂,相对于《海边的卡夫卡》,这本同样是超魔幻现实主义却让我感觉更加深奥和晦涩,看完后仍有许多不懂和难以推敲的地方,遂查阅很多资料书评才一一解开,不得不说,村上春树真的是一位很伟大细腻的作家,对文字和人物情感的把握实在是极致!
《1Q84》全书总共分为三册,我读书一直很快,甚至有些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但是我一直对自己的理解认知很自信,因为读起真正感兴趣的书来,我的注意力会十分集中,但《1984》也让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读完,从早上9点来到图书馆开始读,一直读到晚上8点边上,中间也没吃饭,就点了杯咖啡便一股脑的扑进书中。究其原因,还是书写的太好了,或者说,对于我而言,就像是莫泊桑一直说的“面包”,读起来,就已经饱了。
村上春树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和《海边的卡夫卡》是一个风格,在梦幻和现实中来回穿梭,让故事自己引导自己的发展,而不是由作者直接决定故事的方向,也不由故事的开头来奠定故事的结尾。梦境的虚幻和现实的想象相互映衬,如同两面对立摆放的镜子,交叠出无数个婆娑世界。相较于《海边的卡夫卡》的两条主线DNA般交互前进,《1Q84》从三条主线出发,在1Q84的世界中,从三个方面,三个视角同时的向前推进,川奈天吾作为男主,青豆作为女主,天河作为第三视角观察男主与女主故事主线的交会。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路,在三个视角来回切换推动故事发展,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
在1Q84的世界中,存在诸多幻象,两个月亮,小小人,空气蛹,子体与母体,感觉十分冲突,可当你将一切放置1Q84这个背景下时,又会觉得理所当然。让我映象较深的是作者多次提到了加油的老虎,在1Q84的世界中,老虎的脸是朝向右边的,而在现实的世界中是朝向左边的,这也是区分两个世界的依据。
故事的开始是青豆刺杀了宗教的领袖,遭受到宗教团体的追踪,为了更好地追踪青豆,宗教又雇佣了原先作为律师后被取消资格的牛河,故事就此开始。天吾帮助领袖的女儿深绘里编写《空气蛹》小说,提到了子体与母体的存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领袖的死亡,与青豆的目的不约而同地一致。为了逃避宗教团体的追杀,在绪方老夫人和Tamaru的帮助下,孑然一身地住在公寓中,每天她都会观察对面公园中的滑梯。接下来则是牛河抽丝剥茧地寻找,依靠天吾这条线,牛河长时间地坚持监测天吾以及深绘里。天吾在此期间前往了猫城,也就是1Q84的另一个称呼,照顾老去的曾作为NHK收款员的父亲,实际上,天吾也是在寻找青豆。每天都会有NHK收款员来到青豆的门口催款,之后在1Q84的世界的子体与母体连接的作用下,青豆怀孕了,并且确信自己怀上了天吾的孩子,孩子和等待天吾成为了青豆活下去的勇气。最终经过千山万水之后,青豆与天吾在时隔二十年后,在命运的安排等待与自己的坚持 下,他们相遇了,并且一起逃离了1Q84的世界,回到了原来的世界。
令人映象深刻的是,1Q84的世界是那么奇幻,两个月亮,小小人,空气蛹,子体与母体,虽然神奇,但它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书中也包含了许多,宗教,女性权利,家庭幸福,童年以及爱,都涉及到了。在不同人的眼里,这些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我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宗教团体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让人拥有自己的信仰,拥有自己的归属,但是在某些作用下,它也会变得极端,控制许多自由与思想。在青豆的经历来看,因为家里的信教,青豆跟随母亲长期游说别人加入,从而遭受同学的排挤,环境的不认同,家里也对她不满意,所以她被迫拥有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在十一岁时她便离家出走,之后变为一个杀手。另外一个方面,天吾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从极小的时候开始,他便跟着作为NHK收款员的父亲挨家挨户催款,被迫过着不情愿的生活,母亲出轨也被自己目睹,所以父亲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承认天吾是自己的孩子,之后天吾便成为一个数学老师和小说作者。二者同样有着糟糕的童年,但他们相遇了,而这次相遇是开始,也决定了二人之后的等待,彼此都是对方不可或缺的部分。托尔斯泰曾概括,世上的喜悦都是一样的,然而悲痛却有千百种。正如这句话表示,1Q84的世界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圆满的,都有着千百不一的经历和痛苦。女性遭受歧视,遭受家庭暴力,有的被人谋杀,有的难忍痛苦,自我了结。牛河作为第三视角,目睹男主与女主的故事。但牛河也是不幸的,因为长相奇特,从小便忍受异样的目光,甚至家庭也不愿承认他的存在,所以即使他怀有才干也不肯轻易表现,长大后拥有的家庭也离自己而去。书中的人物都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伤痛,即便这个世界是扭曲的,是魔幻的,是违反常理的,但他们都实实在在的经历着伤痛与绝望,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也是现实世界的写照。人们在追求幸福,但也各自经历着各自的伤痛。
村上春树是一个神奇的作家,全书他似乎都在揭示着痛苦与绝望,但却又将希望寄存在书中。青豆和天吾终究还是相遇了,历经多少磨难和挫折,寻找与等待,但是他们一如二十年前的相聚,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他们就成为了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二十年后相见,那份重量也没有改变,色彩也没有黯淡。你会为他们而担心,担心他们遭到阻碍,担心他们难以相见,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相信对方。这份没有改变的感情是1Q84中对抗一切偏见,一切苦难的源头力量,也是生死边界上青豆没有放弃的信仰,所有的扭曲,所有的追杀,都不能抹去这份始终如一的坚持。他们是彼此的一部分,即使因为命运分离了,各在天涯,但还是能凭借着这份相信回到最初的起点,拯救彼此的依靠。
再回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1995 年 3 月 20 日,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在创始人麻原彰晃的指使下制造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邪教组织人员在东京地铁的列车上释放沙林毒气,造成至少 12 人死亡,5000 多人受伤。这起震惊全世界的投毒事件引发了日本社会和公众的愤慨。
顺便提一句,这起事件的邪教头目麻原彰晃于 2018 年 7 月 6 日在日本被执行死刑,另有 13 名奥姆真理教成员也在 7 月 26 日被执行死刑。
对于这件事,村上春树感到非常震惊,非常愤怒。事件发生后,村上连续几年没有进行小说创作。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在这起事件上,他采访了 60 多名事件受害者和 8 名「奥姆真理教」的信徒,还跑去旁听东京地方法院、东京高等法院对于奥姆真理教信徒的审判,从中洞见当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并希望最终用故事的形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公众。
根据这起事件和这些采访,村上写下了纪实文学作品《地下》,以及《地下》的续篇《在约定的场所》,这成为了《1Q84》故事创作的出发点。
村上关心的问题是:这起事件中的那些施害者,这些人究竟是谁,他们都是什么人?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来做这件事的?他们为什么可以在地铁早高峰的时候去毒害整列车厢的普通人?
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这些人从任何层面上来看,也都是普通人,他们并没有特别邪恶,或者特别愚蠢。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不满意,他们总是试图把自己和他人分开,给自己创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并且融入其中。所以他们很容易被所谓的理想的组织和团体所迷惑,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起事件深深地震撼了村上,改变了他看待世界的角度。他把他看到的、采访到的,都融入到了《1Q84》的创作中。
也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1Q84》描述的世界是充满荒谬、黑暗甚至恐怖的,回到小说本身,小说抽取掉杂质留存的其实是个爱情故事。但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把读者更多的心思牵扯到谜底的寻觅中。这个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关于时间、空间、身体。主人公在异样的时空内无法交汇,在丧失了所有可以把握的东西之后找到了生命的平衡点。也许是现代主义所一贯倡导的人性回归思想,使小说的结尾部分,天吾用弗洛依德式的自我剖析和父亲达成了和解,这一幕让人动容。村上兜了一个大圈子,用“平衡本身是善”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理念完成了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感悟。
我认为,青豆和天吾的状态,非常像现在很多在城市里生活、有了几年工作阅历的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活着,却不被认同。但是在这些人自己看来,他们正如青豆所说:
虽然孤身一人,我却并不孤单。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在日本卖疯了,因为它太能反映许多日本年轻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令他们感同身受。
如果一本书仅仅只是有悬念、主人公能引起读者共鸣,那么即使好看,也只能落入流行小说的俗套。但《1Q84》有着更多,关于这个我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但是我却发现我很难用文字来描述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两根平行线,慢慢的、不断地相互接近,最终融合成一个,他那种悠长、细密、淡然的描写,正是传统的日本文学风格,空寂明灭,让我觉出一种缓缓的美好。

✍🏻最后,我还想叨叨两句,就我本人而言,十分欣赏喜爱日本文学,第一次接触到日本的文学作品还是高中时期在阅读课上读完的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当时被这种忧郁深沉的美所打动,后续便有意无意的开始接触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日本小说,也陆陆续续的看完了诸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川端康成的《雪国》,后来又开始疯狂迷恋日本的一些本格推理小说,包括东野圭吾的《恶意》、《白夜行》、《新参者》等等、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事件》、道伟秀介的《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三津田信三的《如无头作祟之物》,再者就是村上春树的一些个人代表作品。
我一直觉得,日本文学最大的美就是他通常是使用很平淡的文字去慢慢去铺垫描述,但是如果你细细看下去,你就发现整个情感都陷进去了,开始觉得很平淡,读着读着就觉得很压抑,像处在夏天雷雨前闷热的小房间里,日本很多代表作家喜欢在文字中营造一种窒息感。他们很擅长令美盛放于腐土之上。这腐土涵盖着死亡、悖伦、压抑、官能、求而不得、残忍、冷酷,种种晦暗的情绪,奇异的是,污泥里总能绽放出无可玷污的莲花。另外,日本作家大都擅长于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并且他们乐于此),对二者的结合更是出神入化,所谓寄情于景正是这样。如此,便很容易地唤起我们的共鸣。一如潜入幽蓝的水底仰望天空,一如在冬日凛冽的空气中艰难地呼吸。
但是村上春树的作品我觉得和传统的日式风格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东野圭吾的一些小说,虽然很多时候通篇似乎让人感到十分压抑、忧郁、低沉,却在故事的结尾和主题中插入了让所有人都动容的东西,那就是“爱”,《挪威的森林》也好,《海边的卡夫卡》也是,《1Q84》也是如此,就是把整本小说的故事主体从中剥离出来就会发现,他们的原始主题就是爱,就是对爱的行动,对爱的诠释。所以即使村上春树经常在采访中说到对于这个世界感到失望,他却依然把爱藏在他的文字中,等待着每一个翻阅的读者去发掘,去感受。
唯有爱,不会被辜负。

评论
Loading...